
國際學校師生與受助學生交流

南京國際學校裏的給予樹

萬多明與受助學生在一起

普方晚宴

普方協會接受善款

受助學生的家 美國大學將槍案兇手與遇難者同列為悼念對象[轉載] 轉自《中國青年報》: http://campus.cyol.com/content/2007-04/27/content_1747303.htm 發生校園槍擊案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在停課一周后,本周一正式復課。除出事的那座教學樓關閉外,教學生活秩序基本還原正常。 在停課的一周裏,學校舉辦了多場悼念活動。令人意外的是,兇手趙承熙和32名遇難者一起被列為悼念的對象。 據此間媒體報道,在20日中午舉行的遇難者悼念儀式上,放飛的氣球是33個,敲響的喪鐘是33聲,其中包括32名遇難者和自殺的槍手趙承熙。次日,33塊半圓的石灰巖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園中心廣場的草坪上。其中一塊悼念碑上寫著“2007年4月16日趙承熙”,旁邊放著鮮花和蠟燭。還有一些人留下的紙條:“希望你知道我并沒有太生你的氣,不憎恨你。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安慰,對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愛都包含在這裏。勞拉”;“趙,你大大低估了我們的力量、勇氣與關愛。你已傷了我們的心,但你并未傷了我們的靈魂。我們變得比從前更堅強更驕傲。我從未如此因身為弗吉尼亞理工學生而感到驕傲。最后,愛,是永遠流傳的。艾琳”。 對兇手的寬容意味著什麼?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中國留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薛宏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我們認為兇手本身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心理有疾病,可惜沒有及時得到社會、家庭的關心和救治,才造成悲劇的發生。所以在悼念活動中,校方也把他當作一個“人”來看待,以體現人性關懷。 在這次槍擊事件中死裏逃生的一名中國女留學生告訴記者:“最初鳳凰衛視記者采訪時問過我,‘現在還恨不恨兇手’,我回答說,“兇手都死了還恨什麼’。”后來,這位女留學生參加了當地華人教會的禱告活動。“當牧師提議為33個遇難者和他們的家屬禱告時,我深有感觸。因為在美國人看來,兇手孤僻、性格扭曲,卻沒有被關懷和治療,社區是有責任的,同時兇手的家屬也是受害者。” 旅美作家林達分析說,這次槍擊事件的制造者,很早就被發現有極端的暴力幻想,學校和老師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相應的治療和措施。社會應該從醫學研究的特殊角度,去了解病患感受,以最大可能保護他們的安全,滿足他們的特殊要求。同時也注重有效預測他們的行為,盡量減少他們和社會的病態沖突。 一名專門給新移民上英語課的社區教師桑迪對記者說,兇手8歲隨父母從韓國移民到美國,由于文化沖突,未能融入美國社會,最終抑郁成疾。這起慘案提醒我們,應該更多地關心新移民的心理健康。她認為,寬容是醫治心靈創傷的最好辦法。 曾經一度被誤傳為是“涉案槍手”的華人學生江偉恩在澄清真相后,沒有糾纏于媒體的誤報,而是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呼吁關心事件中的死難者和他們的家屬,并將他線上收到的一筆捐款轉交給慈善機構。記者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官方網站看到,一個專門用于救濟死難者家屬并為他們的心理康復提供幫助的基金已經開始網上募捐。據悉,中國留學生學者聯誼會也在積極開展募捐活動,目前已募得2100美元。 記者注意到,槍擊案發生至今已10天,美國媒體從多角度對此進行了充分的報道,但關于兇手趙承熙父母的信息幾乎沒有(除了有報道說趙的父母企圖自殺外)。 密蘇裏新聞學院的一位教師認為,這是美國新聞界自律的表現。如果在這個時候,再去采訪處于深度內疚的兇手家人,就顯得“出格”了。直到趙承熙的姐姐趙善敬在事發后第5天主動出面道歉,人們才有機會了解趙家人的想法。一位網民在趙善敬道歉信后回帖說:“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錯誤。你也失去了你心愛的人。” 對校園槍擊案兇手及其家人的寬容,在美國已有先例。1991年就讀于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開槍殺死包括自己導師在內的5名教師和同學,最后飲彈自荊在槍擊事件發生后的第3天,受害人之一、副校長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就通過媒體發表了一封給盧剛家人的公開信,稱盧的家人同樣是受害者,希望以寬容的態度分擔彼此的哀傷。 一名中國留學生在看了媒體的報道后說,如果美國主流社會對兇手尚能持寬容態度,我們根本用不著擔心亞裔學生會因這次槍擊事件而受到歧視。因為理性的人都明白,像這樣的悲劇在任何國家都可能發生,它與族裔無關。 本報美國哥倫比亞4月26日電 轉自《中國青年報》(J-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