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要帶領臺灣走出“孤島文化”的挑戰是什麼?

龍應臺要帶領臺灣走出“孤島文化”的挑戰是什麼?

作者:張岳琢陜西西安

2月2日晚間,馬英九在臺灣“外交部”新春聯歡晚會上,特別向受邀出席的各國駐臺“使節”與代表說明未來4年的外交與兩岸政策,為因應龍年的到來,晚宴的主題定為“龍行新世紀”,預示2012年馬英九新政府龍年吉祥如意行大運。致辭中,馬英九特別強調了臺灣要繼續扮演“文化交流的推動者”和“中華文化的領航者”等角色。此次演講是馬英九在連任臺灣最高領導人后,第一次系統地向外界說明未來四年的政策和臺灣所要扮演的角色。

至此,臺灣新政府“文建會主委”、也將是5.20升格后的第一任部長龍應臺,將以全新的姿態,肩挑“文化交流的推動者”和“中華文化的領航者”重任,積極扮演臺灣文化掌舵人的角色——用龍應臺自己的話來說,此次擔當高職,有如“戴著頭盔去當兵”,的確是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那麼,龍應臺將如何在臺灣文化領域進行推進,更好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依著龍應臺的個性,一般認為,她一定是大膽力推文化改革和創新,積極推動臺灣本土文化建設和發展,力推兩岸四地文化交流深入開展,讓臺灣文化領域自此走出“孤島”狀態,大踏步融入中華文化圈,兩岸四地共同迎接世界新文化的機遇和挑戰。

因此,龍應臺此次走上前臺,將會根據國民黨及馬英九所賦予的使命和任務,要肩挑兩個方面的重任:

一是大力復興中華文化,滿足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2008年以前,為滿足“臺獨”的需要,李登輝、陳水扁在臺灣文化領域掀起一股逆流,片面強調“本土意識”,大力開展“去中國化”,粗暴割裂兩岸文化的血肉聯系,對民眾的教育、文化、社會生活等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過去四年,馬英九在文化領域推行中華文化復興,倡導“識正書簡”,主張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推動兩岸進行文化交流,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受到了兩岸民眾的熱烈反響。

但是,文化是人文領域的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勤勉耕耘。中華文化是臺灣的主流和正統文化,對普通民眾來說既是服務,也是教化。未來四年,龍應臺應正確認識和理解文化行業的特殊性,勇擔責任,爭取政府和社會等多方支援,把“真金白銀”投入到民眾需要的文化事業發展上來,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文化服務網路,不斷推進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多創作臺灣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讓中華文化真正地成為每一個臺灣民眾發自內心的需求。

二是打造文化亮眼工程,滿足國民黨馬英九政府政績需要。

畢竟,“文化部”作為馬英九政府的一個重要行政部門,將無條件地配合國民黨贏得2016年大選的需要。目前,國民黨高層已基本行成了共識,要確保四年后繼續執掌政權,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因此國民黨所有黨員干部、馬英九政府各相關部門都須勤心經營,以實績取信于民,以期能夠贏得大選勝利。對于臺灣當局文化部門掌門人來說,龍應臺就是也發揮主觀能動性,正視困難和挑戰,努力在文化領域打造出亮眼的成績,來支撐國民黨未來取得選票的需要。

龍應臺的主要挑戰包括:其一,進一步在文化領域撥亂反正,大力復興中華文化;其二,積極繁榮文化市場,努力滿足民眾精神需求;其三,努力開創兩岸文化交流新格局,讓兩岸民眾都分享兩岸和平的紅利;最后,要為文化從業者提供更廣闊的施展才華的空間。從龍應臺的品性和過去實有政績看,她是諳熟在藍綠惡斗下夾縫生存的規律,有理由相信她自當不負眾望,能夠積極扮演好角色,將國民黨馬英九交給她的任務完成好!

德國偉大詩人歌德對藝術進行了一句經典的總結:“藝術,就是戴著鐐銬跳舞。”是說每一個純情的詩人,心裏無限的詩情,總是要受著外界多重的桎梏,在枷鎖和詩韻的碰撞中抒發才情。可以預料,未來四年,龍應臺就要在“復興中華文化”和“打造文化政績”之間進行歌舞,她會利用有限的時間,盡最大可能滿足兩種目標對文化的需要,大膽復興中華文化,積極打造文化政績工程,為馬英九政府迎接民眾的全方位審視提供支撐。不過,從客觀效果而言,龍應臺也將更加密切兩岸同文同種和血濃于水的聯系,傳承了歷史,復興了民族文化,必將在文化領域積極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大業做出貢獻。

馬英九參加祭孔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