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展

電影發展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爲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衆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爲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衆娛樂。它起先在歌舞遊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爲5美分鎳幣)狠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衆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産量每月400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爲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爲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爲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制作、發行和放映。獨立制片商爲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裏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裏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曆險記》。至1912年已爲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美國當代電影狀況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産,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制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中國電影發展史(1896-1949)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爲,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12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爲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制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

出現的電影制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于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于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于1905年,曆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

期等各個曆史階段;經曆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裏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湧現出《白毛女》

《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曆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

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湧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裏》《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震撼》等國産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迹。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