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寸頑石鑄乾坤,妙筆丹青一線天”,這句話用來形容中國書、畫、印藝術家,遼南奇才姜勇的“石畫人生”也許正合適! 姜勇,字鑄一,1974年出生于遼寧省大石橋市;師承聶成文、王鏞、杜希斌、崔發昌、季德祥等諸多老前輩;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家姜榮貴對姜勇評介道:“鑄一﹝姜勇﹞,是近年來馳騁書壇上一位名家。他能書、能篆隸行書,其書屢屢入選畫展,中青展或蘭亭獎等權威大展;他能印,用刀也能用火,以刀耕石,以火制陶,其印作多次入選全國篆刻展或西泠印社展;他也能畫,能山水,偶爾也寄情幽蘭,其畫作曾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的展覽賽事,并贏得積極評估。難能可貴啊!姜勇的書畫活動大多為中國書協、美協舉辦的奪冠拿獎,如探囊取物,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作為當代的藝術家,姜勇先生說話和舉止都透著溫和包容,直言不諱卻又思維敏捷、條理清晰,時不時地拋出連珠的妙語,讓人感到異常隨意和親切。 這位將近不惑之年的藝術家姜勇坦言,詩、書、印、畫在美術作品的創作中必須作到有機結合,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翻新。他認為,繪畫既要遵從古早,又要與時俱進,既師于古人,又師從造化。向古早的創作模式中學習必要的創作技巧,又向大自然取得創作靈感。 姜勇才藝頗佳是我省乃至全國杰出的青年書法篆刻家,各種書體皆擅長,篆刻也刻得很好,為我省培養出十多位中國書協會員,是我省不可多得的全面型人才,得姜勇本人乃遼海書界幸事也。﹝遼寧書協主席聶成文語﹞ 繼承古早,德藝兼修。姜勇書法上是個多面手,涉足草行以求神,研習楷魏以求法,轉益多師,博涉諸家,全是為了打牢書法根基,為了書法,他甚至對篆刻藝術也愛屋及烏,用美學的眼光去詮釋他眼中的方寸藝術,并且“樂在其中”,“記白守黑”,不辭辛苦。 因為藝術,他得到了許多榮譽。中國友協藝術創作院研究員、中國藝術院訪問學者、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等,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全國性比賽中獲獎,在大型展覽中亮相,各大媒體頻頻報道…… 當筆者問他,是否有對自己的藝術人生未來做某種規劃時。他坦白地說:‘走在藝術這條路上已有二十多年,對藝術與人生的理解,“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自古學書如立人,每一筆一劃都要求精到,認真,來不得半點虛假;學書的過程更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得有絲毫的茍且偷懶,沒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只能是半途而廢。每一個成功書家的成長經歷無不濃縮著勤勞智慧,腳踏實地,愛憎分明,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精神;因此普及書法工作不僅僅“只是為了滿足人們崇尚古早,回歸自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是傳承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無論是在昨天今天明天,通過學習書法對于引導教育國人立人處事都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蓋州人民給了我一個施展的平臺,沒有王慶珂書記就沒有我今天”。現在蓋州以王慶珂書記大手筆“文化為魂”之凝聚效應,市詩詞學會名譽主席姚福堂,都是熱愛書法、潛心書法的書法家,一直積極扶持蓋州的書法事業,蓋州書法影響著整個遼南,敢于任何一個地級縣市相比美,今天有了這樣的“蓋州現象”,實至名歸足已正有’。 “先感動自己,方可能感動別人”。書寫一己之詩文,則必然應手得心,易臻化境。歷代法帖,多發書家心聲。這樣的人生,想不精彩都難。身外的一切與這樣的樂趣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