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晚已成雞肋的時代看中華歡騰夜

這些年來,春晚已成為了多數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不是滿意,“議春晚→盼春晚→看春晚→評春晚”對于豐富人們節日文化生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意義。不可忽視的是,在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的今天,人們對春晚的關注也是有增無減的。就算是有些負面的聲音,也表達了百姓的一種渴望。因此,本人覺得,多數人并不認為央視春晚已成了垃圾,而是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肉”。另一方面,這為各地方電視臺籠絡觀眾、發揮創意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于是,各省級電視臺紛紛摩拳擦掌,決心就算不能為觀眾推出一份“大餐”,也要做一道“雞翅”。

在看了央視和湖南、遼寧、北京等幾個省市的節目之后,我覺得內容不如期望的高,但是營造的節日氣氛還是很濃郁的。用平和和冷靜的心態去分析,可以說是各有亮點、各有千秋——有的還值得反復觀看,比如北京臺的春晚,我就完整地看了兩遍。

與年三十的“平平淡淡,沒有驚喜”的著名央視春晚相比,以“中華歡騰夜,幸福一家親”為主題的安排在大年初一的2012年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還是很有些可圈點之處的。盡管媒體所說的“為全國電視觀眾奉上了一道豐盛的文化娛樂盛宴”或許有些夸張,但是,晚會的“親民路線”,精心打造“老百姓自己的大聯歡”,為“普通人圓夢”提供舞臺等等思路,和在不同的人看來眾多的明星大腕的精彩或不精彩的演出(畢竟眾口難調)同樣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值得一看再看。

其實,對于普通百姓來說,一場春晚,是不是完美無缺,有沒有明星大腕,能傳遞出多少核心價值觀,弘揚多少主旋律并不重要,喜慶熱鬧,年味十足,讓觀眾覺得過癮,感到興奮、輕松和歡樂才是關鍵。

瑕不掩瑜,拋開那些因“蘿卜白菜各樣所愛”的種種非議和可以略過淡化的諸多不足,從整體上來說,看北京的春晚,三個小時的節目,感受到了歡樂和祥和,享受到了一個彌漫著古早節日文化氛圍的龍年初一歡騰夜。不管咋說,明年還得繼續看BTV的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