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裏的京城《藝術8》

法國友人在參觀作品。   成衛東/攝影

元月8日下午,位于北京東皇城根北街甲20號的中歐文化之家《藝術8》二樓展廳人頭攢動,這裏正在舉辦《藝術8》第三位獲獎者、法國藝術家西勒·格拉尼耶·德·卡薩尼亞克(CécileGranier deCassagnac)作品展覽。法國駐華大使白林女士與在京的法國各界友人以及國內有關方面代表和部分藝術家、媒體人共同參加了藝術展開幕酒會。

2006年,出生在巴黎的西勒獲Colin-Lefranc獎學金,前往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藝術學院進行駐地交流,那一年西勒27歲。此后,她又前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扎比參加法國文化協會(CulturesFrance)協辦的駐地交流活動;并先后在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po)獲得當代藝術獎提名,在巴黎獲得Canson獎提名。

西勒的作品風格雖是暖調的紙本水彩,細膩淡雅,但風格也不乏大起落差,內藏粗獷。正如《藝術8》創辦者佳鑰(ChristineCayol)在展覽前言所述:開啟一只原本會被遺忘在閣樓角落很久的行李箱,切勿將它翻亂,仔細地取出每一個物件,就好像你知道它的過往,就好像它們為你所有。將這些東西擺放在畫室內:老照片、玩具、果皮、鳥籠、撕碎的紙張、玻璃碴等等。與它們的奇特共處,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將其沉淀于自身,讓這種奇特豐富你的想象力,令你為之驚嘆。開始建立過去與現在、紙張與色彩、尋常與不安之間的一系列對應關系。

在西勒的世界裏,目光先行,它指引行動,使其能夠在那些“觸發”制造的偶然性結果中加以挑選。這是因為西勒,一位造型畫家,一位帶著自信姿態的設計者,“制造著”她的世界。一個可以是任何事物,卻唯獨不是一個體系的世界,這個世界令她感到“奇特”(這是她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與現實脫節且永遠充滿詩意。在這些水彩畫中,老北京的籠中之鳥變成了半透明的影像,預示著我們始終都被囚于籠中的另一種現實。

藝術家總是在偶然與必然之間游移不定。在挑選“屬于她自己的”紙張和色彩時,她接受那些成為某種精湛技藝核心的因素,而同時,她又期待著那些她尚未抓住但將會超越藝術表現界限的東西。尤其是在不知道即將發生什麼的情況下,對轉化的過程信心滿滿,觀察水落于紙上的效果,保留一份神秘感……

因為我們周遭的一切皆為征兆,人們會為之感動,有時甚至會綻放笑容。同樣,幽默亦無章可循,當你轉身看到一只令人愉悅的柚子的果皮或是一幅“又畫壞了的”自畫像時,它不期而來!    成衛東/圖文

藝術8主辦方代表佳鑰向來賓介紹獲獎作品。成衛東/攝影

藝術8獲獎者西樂現場講解作品。成衛東/攝影

法國駐華大使白林(右二)出席畫展并與藝術8主辦方及獲獎者在展品前留影。  成衛東/攝影

藝術8展廳現場。  成衛東/攝影

側影:2011-紙本水彩油彩。  成衛東/攝影

2011-紙本水彩。  成衛東/攝影

2011-紙本水彩。  成衛東/攝影

庫存清單:2011-木板上照片及石墨粉末。  成衛東/攝影

微笑:2011-柚子皮染色。  成衛東/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