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災已去 企盼新生——回望日本“3·11”大地震

一年前,一場9級地震撼動日本列島;特大海嘯橫掃日本東北海岸;福島核泄漏事故重創日本社會。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蹤,占日本國土面積約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

一年中,地震搖撼的不僅僅是板塊和巖層,也搖撼著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結構。

一年中,海嘯撕扯的不僅僅是沃野和樓房,也撕扯著日本普通民眾的理智與情感。

一年中,核泄漏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也在重塑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為模式。

有毀滅,有呈現,有再生,有反思。在一場特大災難的時間軸線上,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遠不足以宣示再生,撫平傷痕。至今,仍有大量災民處于避難狀態,仍有大量災后廢墟尚待清理,仍有大批受災企業瀕臨倒閉,仍有眾多福島民眾生活在核輻射陰影中。他們的苦難不僅在記憶中,更在現實中。

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隨著時間流逝,關于這場災難,有些記憶將強化,有些不免風化,但請謹存2011年3月11日的共同記憶——天崩地裂,草木失色,驚濤怒浪,萬物浮沉。

左圖: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茨城縣大洗市附近,海嘯引發的漩渦向岸邊席卷過去。右圖為2012年3月3日同一地點的情形。新華社發(李睿編輯)

一年前,一場9級地震撼動日本列島;特大海嘯橫掃日本東北海岸;福島核泄漏事故重創日本社會。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蹤,占日本國土面積約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一年中,地震搖撼的不僅僅是板塊和巖層,也搖撼著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結構。一年中,海嘯撕扯的不僅僅是沃野和樓房,也撕扯著日本普通民眾的理智與情感。一年中,核泄漏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也在重塑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為模式。有毀滅,有呈現,有再生,有反思。在一場特大災難的時間軸線上,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遠不足以宣示再生,撫平傷痕。至今,仍有大量災民處于避難狀態,仍有大量災后廢墟尚待清理,仍有大批受災企業瀕臨倒閉,仍有眾多福島民眾生活在核輻射陰影中。他們的苦難不僅在記憶中,更在現實中。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隨著時間流逝,關于這場災難,有些記憶將強化,有些不免風化,但請謹存2011年3月11日的共同記憶——天崩地裂,草木失色,驚濤怒浪,萬物浮沉。上圖: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宮城縣名取市,強烈地震引發的海嘯襲擊一處居民區。下圖為2012年3月1日同一地點的情形。新華社發(李睿編輯)

一年前,一場9級地震撼動日本列島;特大海嘯橫掃日本東北海岸;福島核泄漏事故重創日本社會。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蹤,占日本國土面積約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一年中,地震搖撼的不僅僅是板塊和巖層,也搖撼著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結構。一年中,海嘯撕扯的不僅僅是沃野和樓房,也撕扯著日本普通民眾的理智與情感。一年中,核泄漏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也在重塑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為模式。有毀滅,有呈現,有再生,有反思。在一場特大災難的時間軸線上,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遠不足以宣示再生,撫平傷痕。至今,仍有大量災民處于避難狀態,仍有大量災后廢墟尚待清理,仍有大批受災企業瀕臨倒閉,仍有眾多福島民眾生活在核輻射陰影中。他們的苦難不僅在記憶中,更在現實中。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隨著時間流逝,關于這場災難,有些記憶將強化,有些不免風化,但請謹存2011年3月11日的共同記憶——天崩地裂,草木失色,驚濤怒浪,萬物浮沉。上圖:2011年3月11日,日本宮城縣的仙臺機場被海嘯淹沒。下圖為2012年3月2日同一地點的情形。新華社發(李睿編輯)

一年前,一場9級地震撼動日本列島;特大海嘯橫掃日本東北海岸;福島核泄漏事故重創日本社會。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蹤,占日本國土面積約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一年中,地震搖撼的不僅僅是板塊和巖層,也搖撼著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結構。一年中,海嘯撕扯的不僅僅是沃野和樓房,也撕扯著日本普通民眾的理智與情感。一年中,核泄漏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也在重塑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為模式。有毀滅,有呈現,有再生,有反思。在一場特大災難的時間軸線上,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遠不足以宣示再生,撫平傷痕。至今,仍有大量災民處于避難狀態,仍有大量災后廢墟尚待清理,仍有大批受災企業瀕臨倒閉,仍有眾多福島民眾生活在核輻射陰影中。他們的苦難不僅在記憶中,更在現實中。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隨著時間流逝,關于這場災難,有些記憶將強化,有些不免風化,但請謹存2011年3月11日的共同記憶——天崩地裂,草木失色,驚濤怒浪,萬物浮沉。上圖:2011年3月15日,日本宮城縣氣仙沼市海嘯過后一片狼藉。下圖為2012年3月6日同一地點的情形。新華社發(李睿編輯)

一年前,一場9級地震撼動日本列島;特大海嘯橫掃日本東北海岸;福島核泄漏事故重創日本社會。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蹤,占日本國土面積約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一年中,地震搖撼的不僅僅是板塊和巖層,也搖撼著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結構。一年中,海嘯撕扯的不僅僅是沃野和樓房,也撕扯著日本普通民眾的理智與情感。一年中,核泄漏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也在重塑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為模式。有毀滅,有呈現,有再生,有反思。在一場特大災難的時間軸線上,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遠不足以宣示再生,撫平傷痕。至今,仍有大量災民處于避難狀態,仍有大量災后廢墟尚待清理,仍有大批受災企業瀕臨倒閉,仍有眾多福島民眾生活在核輻射陰影中。他們的苦難不僅在記憶中,更在現實中。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隨著時間流逝,關于這場災難,有些記憶將強化,有些不免風化,但請謹存2011年3月11日的共同記憶——天崩地裂,草木失色,驚濤怒浪,萬物浮沉。上圖:2011年3月14日,日本巖手縣山田市地震海嘯過后房倒屋塌。下圖為2012年3月1日同一地點的情形。新華社發(李睿編輯)

一年前,一場9級地震撼動日本列島;特大海嘯橫掃日本東北海岸;福島核泄漏事故重創日本社會。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蹤,占日本國土面積約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一年中,地震搖撼的不僅僅是板塊和巖層,也搖撼著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結構。一年中,海嘯撕扯的不僅僅是沃野和樓房,也撕扯著日本普通民眾的理智與情感。一年中,核泄漏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也在重塑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為模式。有毀滅,有呈現,有再生,有反思。在一場特大災難的時間軸線上,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遠不足以宣示再生,撫平傷痕。至今,仍有大量災民處于避難狀態,仍有大量災后廢墟尚待清理,仍有大批受災企業瀕臨倒閉,仍有眾多福島民眾生活在核輻射陰影中。他們的苦難不僅在記憶中,更在現實中。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隨著時間流逝,關于這場災難,有些記憶將強化,有些不免風化,但請謹存2011年3月11日的共同記憶——天崩地裂,草木失色,驚濤怒浪,萬物浮沉。上圖: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縣巖城地震后燃起大火。下圖為2012年3月7日同一地點的情形。新華社發(李睿編輯)

一年前,一場9級地震撼動日本列島;特大海嘯橫掃日本東北海岸;福島核泄漏事故重創日本社會。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蹤,占日本國土面積約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一年中,地震搖撼的不僅僅是板塊和巖層,也搖撼著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結構。一年中,海嘯撕扯的不僅僅是沃野和樓房,也撕扯著日本普通民眾的理智與情感。一年中,核泄漏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也在重塑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為模式。有毀滅,有呈現,有再生,有反思。在一場特大災難的時間軸線上,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遠不足以宣示再生,撫平傷痕。至今,仍有大量災民處于避難狀態,仍有大量災后廢墟尚待清理,仍有大批受災企業瀕臨倒閉,仍有眾多福島民眾生活在核輻射陰影中。他們的苦難不僅在記憶中,更在現實中。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隨著時間流逝,關于這場災難,有些記憶將強化,有些不免風化,但請謹存2011年3月11日的共同記憶——天崩地裂,草木失色,驚濤怒浪,萬物浮沉。 2012年2月12日,在日本福島縣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20公裏輻射范圍內的小鎮,一名婦女臨時回家時穿上曾經登臺表演時的和服。新華社發(李睿編輯)

一年前,一場9級地震撼動日本列島;特大海嘯橫掃日本東北海岸;福島核泄漏事故重創日本社會。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蹤,占日本國土面積約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一年中,地震搖撼的不僅僅是板塊和巖層,也搖撼著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結構。一年中,海嘯撕扯的不僅僅是沃野和樓房,也撕扯著日本普通民眾的理智與情感。一年中,核泄漏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也在重塑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為模式。有毀滅,有呈現,有再生,有反思。在一場特大災難的時間軸線上,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遠不足以宣示再生,撫平傷痕。至今,仍有大量災民處于避難狀態,仍有大量災后廢墟尚待清理,仍有大批受災企業瀕臨倒閉,仍有眾多福島民眾生活在核輻射陰影中。他們的苦難不僅在記憶中,更在現實中。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隨著時間流逝,關于這場災難,有些記憶將強化,有些不免風化,但請謹存2011年3月11日的共同記憶——天崩地裂,草木失色,驚濤怒浪,萬物浮沉。 2011年12月10日,在日本巖手縣陸前高田市,被人們命名為“奇跡一本松”的松樹上空出現月全食。陸前高田的這棵松樹特別有名,雖然歷經巨大海嘯襲擊,這棵10米高的松樹依然昂首挺立,被人譽為復興的“希望之松”。日本發行“震災復興國債”贈給購買者的紀念幣上,就用了這棵松樹的圖案。新華社發(李睿編輯)

一年前,一場9級地震撼動日本列島;特大海嘯橫掃日本東北海岸;福島核泄漏事故重創日本社會。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蹤,占日本國土面積約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一年中,地震搖撼的不僅僅是板塊和巖層,也搖撼著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結構。一年中,海嘯撕扯的不僅僅是沃野和樓房,也撕扯著日本普通民眾的理智與情感。一年中,核泄漏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也在重塑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為模式。有毀滅,有呈現,有再生,有反思。在一場特大災難的時間軸線上,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遠不足以宣示再生,撫平傷痕。至今,仍有大量災民處于避難狀態,仍有大量災后廢墟尚待清理,仍有大批受災企業瀕臨倒閉,仍有眾多福島民眾生活在核輻射陰影中。他們的苦難不僅在記憶中,更在現實中。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隨著時間流逝,關于這場災難,有些記憶將強化,有些不免風化,但請謹存2011年3月11日的共同記憶——天崩地裂,草木失色,驚濤怒浪,萬物浮沉。 2011年3月13日,在日本福島縣郡山,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為從海嘯災區撤離出來的小朋友檢查受輻射狀況。新華社發(李睿編輯)

一年前,一場9級地震撼動日本列島;特大海嘯橫掃日本東北海岸;福島核泄漏事故重創日本社會。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蹤,占日本國土面積約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會財富損失難以估算。一年中,地震搖撼的不僅僅是板塊和巖層,也搖撼著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經濟和社會結構。一年中,海嘯撕扯的不僅僅是沃野和樓房,也撕扯著日本普通民眾的理智與情感。一年中,核泄漏改變的不僅僅是福島人,也在重塑許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為模式。有毀滅,有呈現,有再生,有反思。在一場特大災難的時間軸線上,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遠不足以宣示再生,撫平傷痕。至今,仍有大量災民處于避難狀態,仍有大量災后廢墟尚待清理,仍有大批受災企業瀕臨倒閉,仍有眾多福島民眾生活在核輻射陰影中。他們的苦難不僅在記憶中,更在現實中。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隨著時間流逝,關于這場災難,有些記憶將強化,有些不免風化,但請謹存2011年3月11日的共同記憶——天崩地裂,草木失色,驚濤怒浪,萬物浮沉。 2011年3月18日,在日本北部陸前高田市,一名男子在撤離人員名單中尋找親友的名字。新華社發(李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