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批評之二:看懂下列照片,再談子女教育(附圖)

認識膚淺是教育的沉屙,這裏做一體驗。如果有誰在百度中輸入“沉屙”立即會出現多種解釋,而最恰當的解釋非“重病或老病”莫屬。而這種認識上的膚淺,首先反映在相當一部分家長身上,造成孩子還沒有進入國小就已經畸形;給后面的教育設下極大的障礙。

第一,用自然科學的思維模式設計和實施親職教育。在相當一部分家長的眼裏,仿佛種瓜必須得瓜,種豆必須得豆。殊不知,一個人的發展先天作用局限很大。有資料講,剖腹產下的孩子協調性差,因此難以做體操運動員。而在我們相當一部分家長眼裏,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干什麼都成。其實孩子彼此間先天差異是很大的。有孩子過目不忘學習輕松而成績好,有孩子學習非常刻苦而成績差,這一現象在我們身邊決不少見。為什麼非要用一個標準設計和實施孩子的發展呢?

第二,不承認父母貭素和言行對于孩子發展的巨大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點不假,因此也就有了孩子是家長影子的說法。過去,我們講“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這是在講文化的傳承與影響。現如今,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但把孩子當寵物,而且當成玩物。動輒摸摸孩子腦袋、跟孩子逗逗,招貓遞狗沒個正經暫且不說,還盲目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造成家長在孩子面前沒有權威可言。過去,人們以“看書養活孩子”諷刺那些缺少生活經驗的書呆子。今天家長以做孩子朋友為榮,看看與家長稱兄道弟,管老師叫哥孩子的發展,就足以證明這話的真偽度。

第三,根本不懂自己在培養孩子方面想要得到什麼。事實上,一個人的發展首先是其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估和總看法直接影響到其個體的發展。作為親職教育,1、應引導孩子養成一個陽光心態。鼓勵孩子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熱愛自己。現在家長逼著孩子學這學那造成孩子的諸多反感;孩子沒上學就形成“上學累”的認識,怎能主動地學習呢?2、應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習慣是貭素,良好的習慣就是能力。現在可好,孩子要什麼不給就鬧也是能力,還能較好地接受教育嗎?3、應培養孩子換位思考意識。一個人能否較好地融入社會非常重要,這就要用換位思考,要想到他人的需要、想到他人的感受,然后才能很好地確定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一句話,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比起讓他掌握一項技能更重要。

第四,促成孩子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這裏筆者反對家長盲目強迫孩子上這個藝術班、那個補習班。藝術是學如牛毛,成為麟角;孩子該不該學,關鍵看他把學習當成享受還是當成負擔。特別是補習班,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弄不好孩子總想通過花錢補習代替自己的努力學習,往往影響孩子正課不好好學習。

綜上所述,忽視孩子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而按照大人的意志設計孩子的發展,是在把孩子當成了沒有思想任人擺布的容器。這種現象必須改變。作為家長要必須尊重教育規律,要用換位思考理解孩子。想想自己小時候的生活,以及對家長期望的反感態度就知道自己如今該這樣做了。決不能企圖通過孩子的發展來補償自己理想,孩子根本沒有這一義務。也沒必要把一切責任推給社會和學校,更不應該去抱怨一切。這裏筆者請您做一個自測:說說對下列照片理解,然后再談子女教育問題,也許將有另外一種感受的。



請把您對照片的理解寫在這裏與網友交流。